中耳炎患者应该避免的六大禁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中耳炎的问题,如耳道溢脓、听力下降及如何医治等,通常有部分人仅把耳道溢脓当成中耳炎了,对中耳炎的其他症状却认知不足,在防治方面也存有一些误区,下面从中耳炎的理念、发病趋势、危害和防治等方面简单介绍一些经常出现的中耳炎的认知不足或称误区。
误区一:没有耳痛、耳道溢脓就不是中耳炎

目前临床上已将中耳炎分成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几大类,化脓性中耳炎耳道溢脓是其主要症状,急性期有耳痛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中耳炎概念的。
但分泌性中耳炎则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症状,主要是由咽鼓管阻塞中耳鼓室出现负压造成渗出而引起的,由于渗出液是非细菌性的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所以本病易被漏诊、误诊。
误区二: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现在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会有“出水”流脓的症状,如外耳道炎有时就表现耳道“出水”,伴有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的症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的表现。
外耳道炎原因很多,如反复挖耳、糖尿病真菌感染、耳道狭窄进水等,尤以挖耳比较多见。外耳道毛囊炎形成疖肿破溃也可引起耳道流脓,耳道检查及追问既往病史多能鉴别。
误区三: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
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若手术需在停止流脓3月到半年以上,但往往由于中耳乳突炎性病灶没有彻底根除很容易复发流脓鼓膜再次穿孔。
误区四:中耳炎手术容易造成面瘫,能不做尽量不做
由于耳科医生的操作水平有差异,间或有手术后面瘫的报道,且面瘫影响面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由于面神经就走行在中耳鼓室和乳突腔,手术中从面神经表面剥离病灶难免会刺激神经引起水肿,只要及时处理一般不会发生面瘫。
误区五:中耳炎手术可以完全恢复听力并消除耳鸣
由于中耳炎病程多较漫长,长期炎性或胆脂瘤病灶的刺激和破坏可以影响内耳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并出现耳鸣,中耳炎鼓室成形手术虽可完全清除病灶达到停止流脓的效果,甚至可以听骨重建,但也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复因听骨损害鼓膜穿孔引起的听力下降,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的部分却不能提高,也不会直接减轻耳鸣症状。
误区六:治疗中耳炎,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疗其诱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可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肿瘤、鼻咽重度增殖体肥大等要进行手术。
急性中耳炎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要用滴耳剂,鼓膜未穿孔期可用草酚甘油消炎止痛,穿孔化脓就要用双氧水和抗生素滴剂了,加用滴鼻收敛剂可加快病情的恢复。
中耳炎应该怎么治疗?
保守治疗
早期患者宜作输液治疗或可配合氦氖激光,以激光光束照射耳部,可产生热、电磁、光化学等效应,具有止痛、消炎、抗感染、活血化瘀、疏调经络,组织修复等作用,绿色治疗无创伤,随治随走
咽鼓管吹张术: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提供连续的、稳定的空气流进入鼻腔。在患者吞咽时,空气被传送到咽鼓管,从而使中耳通气。可缓解负耳压,并排尽积液和负压,恢复听力。无痛无创非药物治疗,适宜急慢性中耳炎早期患者
手术治疗
鼓膜置管术:在德国WOLF内窥镜下行鼓膜切开加鼓膜置管术。鼓室通风管在耳内存留大概3-6月,改善中耳的通气,利于液体的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修复。有效改善通气,鼓膜契合度高,位置精准,利于引流。适宜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鼓膜修补术:在耳屏游离缘内侧弧形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于软骨膜与皮下组织之间分离,根据穿孔大小及形状修整软骨。在耳显微镜监视下,搔刮穿孔周围形成新鲜创面,然后将取下的耳屏软骨及软骨膜贴合,最后外耳加压包扎。术时短,创伤小,取材方便,融合度高,听力恢复快。适宜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改良乳突治疗术+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术:在德国蔡司显微镜下行改良乳突治疗术+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术。术中既能清除中耳各部的所有病灶,切除外耳道后上骨壁,使乳突腔、鼓窦向外耳道开放,同时又保留中耳的传声结构。微创治疗,手术损伤小,听力恢复快。适宜中耳乳突炎患者
仁品耳鼻喉专科医院提醒您,如若发生疾病,建议前往正规的耳鼻咽喉科就诊,不要病急乱投医。市场上有很多人会瞄准一些患者受该症折磨太过长久而乱投医的心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详细的治疗方案,请在线联系025-85262032。
上一篇:小孩子为什么更容易得中耳炎
下一篇: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怎么办?